发布日期:2016-01-05 10:14:43
乍一看,它们就像一张张贴在平滑石面上的照片。而且,与普通相片不同,从不同方位瞧过去,里面人像的轮廓都清晰可辨。走近后,才识得其**面目,远非贴照片这么简单,而是由万千针眼大小的白点汇聚而成,或疏密或虚实,立体感颇强的图案跃然石上。也正因为工艺师的精雕细琢,原本冰冷的石块便有了生命的温度。这种起源于清康熙年间石雕大师李周的“针黑白”工艺的雕刻术,由于能逼真再现影像之故,名曰“石影雕”。
尽管名声没有吴桥杂技那般响亮,但石影雕却于去年底与吴桥杂技马戏共同入选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它的传承人,43岁的方士英有些清瘦,即便遇到相熟的人,话也不多。她说,自己性子原本就好静,与这石影雕工艺打了近三十年交道后,更是习惯将话都搁在心底了。
不过,只要坐上小凳,拿起那把跟随了二十多年、长十数厘米的钢钎,凑近特制的木画架,方士英的脸庞很快就变得活跃起来,时而仰头瞅瞅原画,时而低头击打黝黑的石面,如同在石头面做起刺绣活儿,深浅、大小不一的白点欢快地从指间流出,进而成为粗细不同的线条,再到浓淡相宜的画面。
想要把一张照片既不走样又传神地“刺”到坚硬的石板上,绝非易事。*难也是*关键的,就是如何掌握击打的力度,通过明暗度表现多样的层次感。“除了耐心,如果再有点儿绘画底子,就更好了。”方士英口中的耐心,是指一件作品往往需要汇聚几十万甚至百万次以上的击打,而绘画功底就是对明暗度的敏感。
说它像是在做刺绣,可石影雕在制作过程中,精细度更有过之。“刺绣活儿掉线了,可以拆部分重织;作画涂料不匀了,也能再做增减,可要是石影雕出了差池,整个石面就都作废了,一切得重来。”在方士英看来,石影雕得把握好两个“力”,一为腕力;二为眼力。而要练就这身本事,就离不开“坐得住”的历练。在石影雕行当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先学上三年绘画,再苦练三年雕功,满六年方可出师”。打小有些美术功底的方士英,1997年跑到石影雕故里—福建惠安县学了三年雕功。为了学好本领,那几年她几乎很少回老家探亲。